縮小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巨大財政鴻溝” |Closing the ‘great finance divide’ for the SDGs

日期:2023/05/14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縮小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巨大財政鴻溝”

聯合國新報告呼籲對國際金融架構進行徹底改革

Closing the ‘great finance divide’ for the SDGs

 New UN report calls for radical overhau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architecture

可持續發展目標(可持續發展目標)處於緊急模式。距離2030年最後期限已經過半,進展正在我們眼前消失。

過去幾年糧食、衛生、能源和經濟的重疊衝擊使數千萬人陷入貧困。

全球金融環境收緊對債務負擔沉重的國家來說是毀滅性的。國際市場利率和借貸成本上升推高了風險。許多發展中國家正處於違約的邊緣。

一名男子走在阿富汗的乡村街道上

在疫情期間,富裕國家有能力投資於復蘇,並回到疫情前的增長軌道。它們的復蘇支出比發展中國家高30倍,比最不發達國家高出610倍,後者每人只能負擔20美元。

糧食和能源危機以及比2019年高出兩倍的債務支付給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壓力。這極大地限制了他們投資於可持續轉型的能力。

烏克蘭戰爭、COVID-19 的經濟影響以及以大地震和毀滅性洪水為代表的全球衝擊共同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壓力,這反過來又破壞了可持續發展計畫。照片: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烏克蘭辦事處/奧列克桑德·拉圖什尼亞克(左)駐聯合國駐阿富汗辦事處/斯蒂芬·貝勒羅斯(中)、聯合國開發計畫署駐敘利亞辦事處(右)

證據確鑿。在這個空前危機的時刻,全球金融體系未能保護發展中國家,部分原因是它在設計時從未首先考慮到它們的利益。

“巨大的金融鴻溝”有可能成為持久的可持續發展分化。

實現全球金融現代化

距離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最後期限只有七年時間,聯合國呼籲進行革命性的金融和工業轉型,以實現這些目標並縮小貧富之間日益擴大的差距。它被稱為可持續發展目標刺激計畫.

可持續發展目標刺激計畫概述了國際社會齊心協力為千年發展目標動員投資的必要性,並提出了三個需要立即採取行動的領域:注入流動性、重組主權債務和降低向發展中經濟體提供長期貸款的成本。

2023年可持續發展融資報告列出它將花費多少以及我們如何到達那裡。 

它呼籲大規模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重點是解決債務成本高和債務困擾風險上升的問題,特別是對處於“債務困境”中的世界上最貧窮國家,並大規模擴大長期發展融資;通過向有需要的國家提供應急融資來擴大流動性。

它還說,目前的國際金融架構已經過時,必須現代化。我們不會依靠幫助創造這些挑戰的思維來解決今天的挑戰。

 

已經出現了令人鼓舞的變化跡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造成的能源危機點燃了全球能源轉型投資的火焰,全球能源轉型在 2022 年飆升至創紀錄的 1.1 萬億美元。那一年,能源轉型投資首次超過化石燃料投資。

但這種進步幾乎都發生在中國和發達國家。這種情況必須改變。

必須採取更有效和協調的多邊合作形式,以解決當前和未來的危機。

 

2022年,中國占全球能源轉型投資的近一半,發展中國家在該領域也取得了重大進展。照片:快門

 

開發署最近的政策簡報,擺脫危機的基石,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可持續發展目標刺激計畫節省數千億美元。

2023發展籌資論壇為應對全球挑戰和推進長期可持續發展融資政策提供了空間。

 

開發計畫署的一份政策簡報發現,重組現有債務和擴大獲得負擔得起的融資的機會可以為發展中經濟體節省數千億美元,而這些資源本可以投資於可持續發展。照片:Shutterstock(上排)、聯合國開發計畫署海地辦事處/皮埃爾·蜜雪兒·讓(左下)、聯合國開發計畫署阿富汗辦事處/羅布·菲爾(右下)

重新思考稅收和財政政策

自1944年佈雷頓森林會議以來,國際金融體系正在經歷對貨幣,貿易和稅收制度的最大反思,佈雷頓森林會議是為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規範國際貨幣和金融秩序而成立的。

開發計畫署的政策簡報呼籲建立更好和更公平的稅收制度,並促進私人和國際公共投資。發展中國家已經在利用綜合國家金融框架(INFF)規劃自己的國家道路,為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資金。這樣,政府就可以審查和改革公共融資,權衡權衡並克服短期主義,從而更有效地籌集、支出和監測公共資源。

 

對聯合國開發計畫署來說,實現可持續轉型的改革國際金融體系必須包括國內和國際稅收規範,包括對數位化和全球化企業徵稅的規則,以滿足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它還需要將私營部門的盈利能力與可持續性聯繫起來的政策。

稅收是穩定國家收入的重要來源,用於資助可持續發展目標。 財政政策可以重新調整經濟,鼓勵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選擇,特別是在氣候、自然、健康和治理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