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23
GCWPA全球慈智和平聯盟設立「世界和平大使團」的願景、使命與意義

願景
建立GCWPA全球慈智和平聯盟的願景是促進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和平與合作,致力於創造一個無戰爭、無暴力的和諧世界,實現真正的人類共存與共同繁榮。
使命
1. 促進全球和平意識:透過教育與宣傳,提高人們對於和平的認知,鼓勵國際間的對話與合作。
2. 促進民主和平:基於民主和平論的理念,推動各國建立穩固的民主體系,促進國際間的和平合作,特別是在民主國家間的友好關係。
3. 支持人道行動:在衝突地區提供人道援助,協助戰爭受害者,並發起和平的倡議,以減少暴力與衝突的根源。
4. 共建和平與安全:與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合作,促進和平使命的實施,實現全球的安全與穩定。
價值意義
1. 重申世界和平的重要性:在當今世界,衝突與暴力依然存在,透過「世界和平大使團」的設立,可以再次強調和平對於全人類的重要性。
2. 促進國際合作:民主和平論支持者認為,民主國家之間不易發生衝突,透過建立聯盟,可以促進各國之間的合作,減少衝突的可能性。
3. 響應聯合國的和平使命:此聯盟的建立可與聯合國的和平倡議相結合,協同推進國際社會對和平的承諾與行動。
4. 提供平台分享資源與知識:該大使團可成為一個和平的平台,讓各國分享和平解決衝突的經驗和資源,學習彼此的成功案例。
結合上述願景、使命與意義,GCWPA全球慈智和平聯盟的「世界和平大使團」將成為推進全球和平的重要力量,對於消除戰爭與暴力,實現可持續的發展與人道主義目標,具有深遠的意義。
世界和平 World peace (↑詳細內容 敬請點入)
維基百科
世界和平是地球上所有人民和國家之間以及內部和外部之間和平的理想狀態。 不同的文化、宗教、哲學和組織對於如何實現這種狀態有著不同的看法。
各種宗教和世俗組織都宣稱其目標是透過解決人權、技術、教育、工程、醫學或外交問題來實現世界和平,以結束一切形式的戰爭。自1945年以來,聯合國及其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一直以不戰解決衝突為目標。儘管如此,自那時起各國仍發生了多次軍事衝突。
民主和平論 Democratic pea ce theory (↑詳細內容 敬請點入)
維基百科
民主和平理論的支持者認為,選舉民主和共和民主形式都不願與其他確定的民主國家發生武裝衝突。該理論的不同支持者認為,有幾個因素促使民主國家之間實現和平。 個別理論家堅持該理論的「單子」形式(民主國家的國際關係一般更加和平);該理論的「二元」形式(民主國家不會與其他民主國家發生戰爭);以及該理論的「系統性」形式(國際體系中民主國家越多,國際體係就越和平)。
儘管直到 20 世紀 60 年代才對民主和平理論進行嚴格或科學的研究,但該概念的基本原理早在 18 世紀就已在哲學家伊曼紐爾·康德和政治理論家托馬斯·潘恩的著作中得到論證。康德在 1795 年撰寫的論文《永久和平:哲學概要》中預示了這個理論,儘管他認為一個只有立憲共和國的世界只是實現永久和平的幾個必要條件之一。在早期但較少被引用的作品中,托馬斯·潘恩對共和國的和平性質提出了類似或更強烈的主張。潘恩在1776年出版的《常識》中寫道:「歐洲各共和國都處於(而且我們可以說永遠處於)和平之中。」潘恩認為,在共和國不會發動戰爭的情況下,國王會出於自尊心發動戰爭。 法國歷史學家和社會科學家亞歷克西斯·德·托克維爾在其著作《論美國的民主》(1835-1840 年)中也指出,民主國家發動戰爭的可能性較小。 [a] 赫伯特‧史賓塞也主張民主與和平之間存在著關聯。

聯合國和平使命任務(1948-2023)UN Peace Mission Mandates (1948-2023) (↑詳細內容 敬請點入)
此計畫由日內瓦高等研究院衝突、發展與建設和平研究中心(CCDP)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安全研究中心

國際和平日 nternational Day of Peace (↑詳細內容 敬請點入)
國際和平日,正式名稱為世界和平日,是聯合國批准的節日,每年9月21日慶祝。它致力於世界和平,特別是消除戰爭和暴力,例如為提供人道主義援助而在戰區暫時停火。該節日於 1981 年首次設立,並於 1982 年 9 月首次慶祝,許多國家、政治團體、軍事團體和人民都會慶祝該節日[1]。
為了紀念這一天,聯合國總部(位於紐約市)敲響了聯合國和平鐘。該鐘由非洲以外各大洲的人們捐贈的硬幣鑄造而成,是日本聯合國協會贈送的禮物,旨在「提醒人們戰爭給人類帶來的代價」;紀念碑側面的銘文寫著:「世界絕對和平萬歲」。

「世界和平,台灣尚讚,民主第一 」倡議-促進教育,鼓勵和引導新世代世界公民及華人成為「永續全球民主的價值核心,創造慈愛智慧的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