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22

「世界和平,台灣尚讚,民主第一 」倡議-促進教育,鼓勵和引導新世代世界公民及華人成為「永續全球民主的價值核心目標,創造慈愛智慧的世界和平」
"World Peace, Taiwan is Praised, Democracy First" Initiative - Promote education, encourage and guide the new generation of world citizens and Chinese to become "the core value goal of sustainable global democracy, and create a world peace of love and wisdom"
"World Peace, Taiwan is Praised, Democracy First" Initiative - Promote education, encourage and guide the new generation of world citizens and Chinese to become "the core value goal of sustainable global democracy, and create a world peace of love and wisdom"
By Prof. Frank Chen GCWPA Global Director Chairmanand

「世界和平,台灣尚讚,民主第一」倡議旨在促進教育,鼓勵和引導新世代世界公民及華人成為「永續全球民主的價值核心目標,創造慈愛智慧的世界和平」。這項倡議在全球和平及全球政經核心價值與意義上具有以下幾個重要面向:
1. 教育的關鍵角色
教育被視為改變和進步的基石。透過提升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的質量,倡議強調:
- 批判性思維:培養年輕一代具備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 公民責任:增強對民主參與和社會責任的意識,使個人能為社會的改變貢獻自己的力量。
2. 全球視野
倡議強調全球化的概念,促進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讓新世代能夠接觸到多元的價值觀和意見,從而:
- 推動國際合作:強化國際間的溝通與合作,以解決全球性議題如氣候變化、貧困等。
- **營造和平文化**:在不同文化和觀點之間建立互信,以促進和平與穩定。
3. 永續發展與民主價值
倡議的核心目標是將永續發展與民主價值結合起來,具體體現在:
- 社會公平:透過教育和資源的共享,減少社會不平等,以實現公平與正義。
- 民主治理:鼓勵公民參與政策討論和決策過程,維護法治和人權。
4. 創造慈愛智慧的世界和平
倡議呼籲人們以慈愛和智慧來面對各種挑戰,努力創造一個包容和諧的社會環境,具體包括:
- 寬容與尊重:鼓勵對不同意見的包容和理解,減少衝突和對立。
- 合作與共融:強調集體行動的重要性,通過合作實現更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總體而言,「世界和平,台灣尚讚,民主第一」倡議不僅是對當前全球局勢的回應,更是對未來的願景,旨在促進教育和價值觀的轉變,以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維基百科
世界和平 World peace (↑詳細內容 敬請點入)
世界和平是地球上所有人民和國家之間以及內部和外部之間和平的理想狀態。 不同的文化、宗教、哲學和組織對於如何實現這種狀態有著不同的看法。
各種宗教和世俗組織都宣稱其目標是透過解決人權、技術、教育、工程、醫學或外交問題來實現世界和平,以結束一切形式的戰爭。自1945年以來,聯合國及其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一直以不戰解決衝突為目標。儘管如此,自那時起各國仍發生了多次軍事衝突。
維基百科
民主和平論 Democratic pea ce theory (↑詳細內容 敬請點入)
民主和平理論的支持者認為,選舉民主和共和民主形式都不願與其他確定的民主國家發生武裝衝突。該理論的不同支持者認為,有幾個因素促使民主國家之間實現和平。 個別理論家堅持該理論的「單子」形式(民主國家的國際關係一般更加和平);該理論的「二元」形式(民主國家不會與其他民主國家發生戰爭);以及該理論的「系統性」形式(國際體系中民主國家越多,國際體係就越和平)。
儘管直到 20 世紀 60 年代才對民主和平理論進行嚴格或科學的研究,但該概念的基本原理早在 18 世紀就已在哲學家伊曼紐爾·康德和政治理論家托馬斯·潘恩的著作中得到論證。康德在 1795 年撰寫的論文《永久和平:哲學概要》中預示了這個理論,儘管他認為一個只有立憲共和國的世界只是實現永久和平的幾個必要條件之一。在早期但較少被引用的作品中,托馬斯·潘恩對共和國的和平性質提出了類似或更強烈的主張。潘恩在1776年出版的《常識》中寫道:「歐洲各共和國都處於(而且我們可以說永遠處於)和平之中。」潘恩認為,在共和國不會發動戰爭的情況下,國王會出於自尊心發動戰爭。 法國歷史學家和社會科學家亞歷克西斯·德·托克維爾在其著作《論美國的民主》(1835-1840 年)中也指出,民主國家發動戰爭的可能性較小。 [a] 赫伯特‧史賓塞也主張民主與和平之間存在著關聯。

From “A new low for global democracy” in The Economist, February 2022:
民主和平理論:康德的遺產
民主和平理論自二十世紀中葉以來一直是國際關係領域的一個重要討論話題,當時國際舞台上民主自由社會的數量急劇增加,這是世界非殖民化進程的直接結果,最終成為二十世紀末的主要政府形式。,著名論文《走向永久和平》(1795 年)。其康德核心表明,只有透過共和原則的滲透傳播過程才能實現永久和平。民主往往是和平的結果,而不是原因(Mello,2016)
